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作出科学分析,鲜明提出变革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展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和深刻的辩证思维,为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提供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引。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建议》深刻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鲜明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为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明确了基本定位。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其中,“十四五”是开局起步的第一个五年。经过五年的发展,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基础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六五”是实现收官的五年。要聚力攻坚、全面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确保胜利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第一步。“十五五”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必须着眼于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进行系统谋划,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五”时期是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时期。《建议》作出“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的重大判断,既客观阐述了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的一面,也精准识别到我国具有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辩证分析了发展环境的危中有机、变与不变。“十五五”时期,我国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活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加速迭代、融合应用,深刻重塑产业形态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面临深度调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必须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十五五”时期是破解高质量发展面临突出矛盾问题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进而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发展条件和增长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建议》深入阐述了我国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基本趋势和不断彰显的独特优势,有效凝聚起全社会对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强大共识。同时,《建议》也清醒指出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国内需求潜力,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传统动能支撑带动作用减弱,同时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提出新课题,必须强化民生导向,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更为迫切,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状况仍然存在,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详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文章《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