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大熊猫的故事

2023-06-13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微信公众号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起源

地球的演变历史纷繁复杂,先后存在过数亿物种,许多物种在漫长岁月中被自然法则淘汰,也有一些物种通过进化,逐渐适应大自然而绵延至今,大熊猫就是其中之一。从始熊猫开始,大熊猫的体型演变是由小到大,再变小,历经800万年。

生命森林

人类能与大熊猫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演化历程发生交错,是我们的运气。在世界众多物种中,大熊猫生存在地球上超过800万年,保留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和独特的基因密码。

在横断山的东端,有一条介于长江和黄河的狭长的绿色走廊,就是大熊猫走廊带。大熊猫走廊带纵横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这条走廊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大熊猫栖息地。

这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丰富多样的生物环境使得各种生物都能在横断山区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在这里,崇山峻岭中,山高、涧深、人迹难至,也使得大熊猫这一古老物种最终得以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存活下来。

这里海拔约2000~3700米的森林中不仅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竹林遍布,终年云雾缭绕,温度常年在20℃以下。而竹子是众多的植物中唯一一种可以在一年四季里为大熊猫提供能量的食物。

小小奇迹

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为90~130千克,而一只初生的大熊猫幼仔平均体重约为100克,是妈妈体重的千分之一。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超级小不点”可以渐渐地长成“超级大个子”,它的生存完全依赖大熊猫妈妈的细心照护。

紧闭着眼睛,没有听觉也没有视觉,只有微弱的嗅觉,这就是一只大熊猫幼仔刚刚出生的样子。刚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不是黑白相间,而是浑身粉红,只有一层薄薄的绒毛。

7天后,它的眼圈、耳、前肢、肩部皮肤的位置才开始微微变黑,白色绒毛开始变密。

40多天,大熊猫幼仔才逐渐睁开双眼,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60多天,开始有听觉。

90多天,大熊猫幼仔已经和我们见到的大熊猫一模一样了,它们开始学走路。

120多天后的大熊猫幼仔开始调皮地翻滚、嬉闹、爬树,学吃竹子。

到了180天,它们的体重开始迅速增加,随着身体的长大,它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

与自然界的每个生命一样,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奇迹。春天,刚刚受孕的大熊猫妈妈开始四处觅食,通过不断地进食,来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在怀孕的5个月里,它们会在初春时吃竹笋,之后慢慢开始吃竹叶。这个时期的大熊猫妈妈进食量非常大,都是为了幼仔在肚子里健康成长。在此期间,它们还会在海拔高一点的地方寻找洞穴。洞穴的位置一般在大树底部的空心树洞里,或者巨大的岩石下,周围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和竹林。一旦确定好位置,它们就会寻找许多的竹节还有枝叶铺在洞底,用竹叶和苔藓筑成柔软的巢穴,以确保幼仔的舒适。

在幼仔出生的14天里,大熊猫妈妈基本处于禁食状态。幼仔满月前,大熊猫妈妈要一直把它抱在怀里。无论它们感觉饿了、渴了,还是冷了、热了,或者妈妈把它们抱得稍稍紧了,它们都会主动地发出不同的声音,提醒妈妈要好好地、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们。

幼时记趣

对于大熊猫幼仔来说,童年时光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快乐的,它们在跟妈妈度过的这一年里,不但要学会许多生存技巧,还要去认识周遭的生活环境。它们将走过森林的许多地方,有时在山坡上奔跑,有时在溪流中嬉戏。

大熊猫幼仔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妈妈就开始带着它在家门口活动了。刚开始,大熊猫幼仔还不会走路,妈妈会用嘴衔着它四处行走。学会自己行走的大熊猫幼仔对周边的环境充满好奇。这个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它第一课,练习爬树和觅食。有时它会在山坡上逗留,多玩一会儿,然后在路上凭借气味辨别妈妈的方向。大熊猫妈妈有时候也会在不远处观察。如果迷路或者气味标识被破坏了,幼仔就会发出尖脆的叫声,等待妈妈的引领。

大熊猫妈妈会告诉幼仔,树枝是避险的好地方,如果遭遇危险,可以爬上树木,用自己的前爪牢牢抱住树干,后爪则用力攀爬。大熊猫妈妈也会带着幼仔,四处游历,它要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地方,附近哪里有可口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源。

大熊猫妈妈还会教幼仔辨别哪些竹子好吃,哪些竹子口味生涩。

大熊猫通常能够在不同的季节辨别出哪种竹子最好吃、竹子的哪一部分最有营养、最合口味。

夏天,大熊猫妈妈会带着幼仔去高海拔地区乘凉避暑;冬天,它们也不会冬眠,厚厚的绒毛帮助它们御寒,它们穿行在风雪中,寻找食物。

幼年时的大熊猫非常顽皮活泼,在野外会坐着滑坡或滑雪,个别少年大熊猫到冬天还会下山串户走村,把村民们的水桶器皿搬出村舍当玩具,尽情玩耍之后又丢在山野之中。在它们眼中,什么都可以当作玩具。吃饱饭之后,它们除了睡觉就是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熊猫幼仔的各个器官机能逐渐完善,眼睛周围的黑色眼圈已经长到了5厘米,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一对黑色的耳朵又大又圆。它的眼睛很小,视力比听力要差一点。黑色的耳朵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吸收热能,加快末端血液循环,并减少热量的散失。大熊猫是怕热大过于怕冷,它们喜欢生活在凉爽的地方。

大熊猫幼仔在这一年中,食量渐渐变大,每天觅食的时间也逐渐变长,而这一年短暂而充实的锻炼,让大熊猫幼仔快速成长,体格变得强壮,体型也日渐庞大,到了去闯荡世界的时候了。

何以为家

对于所有物种来说,成熟就意味着要离开妈妈,开始独立生活。一种内力在它的生命中产生,那便是离开母亲的倾向,有如候鸟,季节一到,就一定要启程远飞。

但是,大熊猫对从小生活的家园,往往难舍难分。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保证繁衍的延续性,大熊猫妈妈不得不将女儿驱赶出去,把儿子留在附近。

每只大熊猫都会有4~7平方千米大小的家园,这是它们在考察了不少地方之后选择的区域。家园附近需要有繁茂的竹林,丰盛的食物,还有溪流和清泉,并且也很安静和隐蔽,适合它们生活。虽是一方小小天地,却可以安心休憩,谈情说爱,养儿育女。建立家园对于大熊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广阔的生活环境让大熊猫寻找一块合适的区域似乎没有那么难,它会在家园的边界处留下气味,这样可以避免与其他大熊猫发生冲突。

大熊猫在两岁半的时候,会感觉到妈妈对它的疏远,有时还会伴有驱赶的行为。妈妈的这种行为,意味着它该离开这片区域,寻找和建立自己的家园了。即便是被迫离开了这个区域,它也还是会不断地回到这里来;即便建立自己的新家,也不会离这个范围太远。不管到了哪里,它都可以凭借气味找到曾经的家园。这个离别的过程虽然残酷,却也是大熊猫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以固定的领域作为家园的大熊猫,是在长时间的演化当中,找到的一种生存智慧。每只大熊猫各守一方土地,既可以调节种群的密度,也可以避免大熊猫之间为了食物而产生的竞争。这些更深远的智慧,需要大熊猫幼仔在建立家园和拥有自己的家人之后,才能逐渐领悟和学习到。

竹海游侠

世界万物都值得我们欣赏与尊重,但是大熊猫的意义,似乎更有其独特的价值。它的外形憨厚可爱,惹人喜欢;它的性格与世无争,引人侧目;而它在漫长的物种进化中,从“食肉”渐渐地进化转变为吃竹子,避免了与人或其他动物争夺食物造成的伤害,充分体现了这一古老生物的高超智慧。但是这些对于大熊猫来说,并不重要,在野外自由自在地生活,才是它们最喜欢的事情。

食不分昼夜,睡不择栖处,排泄也无固定地方。它们爱游荡,没有固定的觅食处和休息地,在竹海里游荡觅食,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大熊猫都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独来独往,难觅其踪。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体重可达90~130千克,站起来的身高约1.7米,看起来身材庞大,行动迟缓,其实大熊猫的行动十分灵活,无论是觅食还是爬树,都是高手,只要需要,大熊猫在林下能够以每小时40千米以上的速度奔跑。

天生会爬树

大树,对于大熊猫来说,不仅仅是躲避危险的地方,还是休息放松、玩乐的地方。对于从小深谙爬树之道的大熊猫来说,它们全身的关节都非常灵活,可以像柔术演员一样完成高难度动作。在爬树的时候,前肢贴着树身,慢慢向上,直到后肢直立,然后爬上大树。在下树时头朝上,慢慢下退,直到接近地面时,才敏捷地一跃而下。

它们在树上,可以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享受和煦的阳光,还可以在树上居高临下,下面有什么风吹草动,放眼一看,便了如指掌。有时候它们整天甚至几天待在树上,或睡或坐。当遇到天敌或者相互追逐嬉戏的时候,它们也可以很快地爬到高高的树上去,对手对此也毫无办法。

对它们来说,在树上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体型的问题受到太多的限制。它们可以游刃有余地在高大的、令人目眩的树梢上,荡来荡去,却毫不畏惧,每当以为它们快要掉下来的时候,它们总能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在树上睡觉的时候,它们也会找到一个舒适的树干分叉处,骑着坐,抱着睡,甚是惬意和享受。

天生好水

中国有句古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山林中生活的大熊猫,就像是一位隐退的智者。密林中的小溪边,或者潺潺流动的泉水边,时常可以看到大熊猫的身影。

一只大熊猫要建立生活区,就得在800米以内找到一处水源。为了找到干净可口的饮用水,大熊猫常常不惜长途跋涉,从高高的山上来到河谷之中,一旦到达水源处,便开怀畅饮。有时不顾姿态躺卧在水边,拉开架势,一口气喝足之后,就开始与同伴嬉戏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夏天在水中洗澡,冬天也可以在冰天雪地里冬泳。

大熊猫可以游山玩水,可以横渡湍急的河流,也可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向远处疾跑;它们既笨重又灵活,既憨厚又机敏,是不可貌相的动物。

素食之路

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总是能找到一条充满智慧和富有生趣的生存之路。几百万年前,为了摆脱与其他食肉动物的竞争,它们选择了一条素食之路,开始以竹子为主要食谱。而选择这样的饮食习惯,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它们得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吃饭上。

原本是食肉动物的大熊猫,改变了食性,却没有改变肠胃的吸收能力。竹子营养比较低,大熊猫的吸收率也低,因此,它们只能改变生活习惯,用不断地进食来满足生存所需要的能量。

有趣的是,大熊猫即便不吃肉了,也不会委屈自己的口味。吃竹子,它们也会精挑细选,活脱脱一位竹子品鉴大师。无论季节变换,无论何时何地,竹笋永远都是它们的最爱,只因为竹笋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都十分丰富,特别是糖分含量最高,甜甜的,吃起来十分可口。

一到春天,新笋冒尖的时候,大熊猫就会在竹林里穿巡,采食新笋。而到了夏天,它们爱吃一两年生的竹秆,秋季时喜欢采食竹叶,冬季则爱食老竹笋。大熊猫不仅挑剔竹子是否鲜嫩,还对竹子的分布区域和种类有要求。它们最爱采食海拔在1800~3200米范围内的各种竹类植物。

选好方位,选好地点之后,美食家大熊猫还要进一步地分片、分株去选择。这时候,大熊猫会采用“之”字或者倒“8”字形,分别细选,边走边选食。一切准备就绪,大熊猫找到一片空地,专心致志地坐着或者躺着吃了起来。

虽然大熊猫看起来慢吞吞的,但是吃饭的时候,它们毫不含糊。从选食、准备到吃入食物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似乎显得很紧凑,迅速地咬切,略加咀嚼,常常在前一口还未吞下时,就又伸出前爪去抓竹子。经过漫长的使用和演化,大熊猫的腕骨(桡侧籽骨)也进化为了一根伪拇指,帮助它牢牢抓住竹子。

大熊猫的演化包含着特征和习性的复杂因素,它们一直针对着环境的变化做着有利生存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800万年来,在野外竹林中自由自在的灵魂。

与人为邻

要拯救一个物种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其所在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部遗传的多样性。今天,在保护大熊猫的我们必须固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就是保全那些充满野性的自由生活的种群。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从祖先开始,历经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最后发展到现今的现生大熊猫,它曾勇敢地面朝大海,翻山越岭;它曾告别了剑齿虎、剑齿象,最终伴随着人类一路走到了今天,成了生物进化史上最著名的动物“活化石”之一。

如今,大熊猫不仅仅是分布在中国的珍稀动物,也是当今濒危物种保护的代表之一。大熊猫早已与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融为一体,是中国的“国宝”。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许多动物专家,将保护大熊猫的议题放在了紧要的位置上。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投身荒野几十年、追寻大熊猫踪迹的研究人员。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常常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它们非常善于隐藏自己的踪迹,因此,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有着极大的困难。

对于中国来说,大熊猫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对于投身大熊猫保护的人们来说,大熊猫能否继续繁衍,这个种群是否可以不断壮大,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为此,他们有人付出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依然还有人不遗余力地去荒野中追寻大熊猫。

到今天,人们对大熊猫的认知程度是前所未有的。1999年到2003年,中国完成了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当时成年大熊猫的数量为1596只。到了2015年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1年到2014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了1864只,相比于前3次调查,大熊猫数量正在以合理的种群结构稳定增长。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大熊猫仍然面临总体种群太少、人类干扰、栖息地破碎化、疾病和天敌等多方面的威胁。在继续加强针对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研究的同时,迁地保护自然就成为就地保护的一种必要补充手段。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难题,目前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经达到600余只,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提高。同时,放归大熊猫的念想很早就在迁地保护工作者心中扎下了根。动物是属于大自然的,自由地生活在山林里的大熊猫才是真正的大熊猫。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大熊猫的“野化放归”计划。截至目前,9只人工繁育大熊猫被放归自然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我们和大熊猫同住一条河,同饮一江水,所以保护大熊猫,不仅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也保护了人类自己。在中国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壮观、最为珍贵的野生动物群落。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动物在这一片栖息地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也让这一片土地充满蓬勃生机。从野外追踪到栖息地的保护监测,从迁地保护到野化放归,我们从认知大熊猫,到繁育大熊猫,最终要让其在一片完整、连续和更为广阔的家域永续繁衍。2021年,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就是大熊猫保护的呈现终极形式。大熊猫国家公园将见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中国林业出版社)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