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山,原名“黄岗山”,1981年,这片坐落于江西省九岭山脉腹地、面积达11500.5公顷的森林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高达98.6%,保存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官山,不仅生长着381种脊椎动物与2679种高等植物,更是巡护员们接力守护的绿色家园。
唐永峰:柴刀劈出的守护路
唐永峰(左)与同事在巡山
1996年,17岁的唐永峰腰间别着短柄柴刀、系着一包冷饭团,脚蹬黄胶鞋,踏上了父辈走过的巡山路,一走就是30年。那时的深山保护站,距县城50余公里,瓦房漏雨,老鼠横行。长线巡护时老站长王正球手持长柴刀在前开路,他边走边砍伐挡路的冬茅、悬钩子,汗水浸透了毛巾。他语重心长地对唐永峰说:“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才能接过担子、守住林子。”一圈15公里山路走下来,唐永峰累得几近虚脱,只能咬牙紧跟。饿了啃冷饭团,渴了喝山泉水,夏日的蜂蜇虫咬更是家常便饭。巡护目的地悬挂的红黄记录牌,是他们跋涉的唯一凭证,也是责任的无声接力。日复一日地行走中,守护的信念在他心底扎根生长。21世纪初,唐永峰也曾面临利益诱惑,但他不为所动。当时乐昌含笑的种子每公斤可卖100元,一株百年“含笑王”年产种子价值便达1500元。为防盗采,每年秋天种子成熟期,唐永峰和同事便进驻林区全天候值守。深秋寒夜,躺在四面透风的简易帐篷里,冻得瑟瑟发抖。他透过帘缝望着月光下枝头红艳艳的果实,心头涌起期盼:“要是能有智能设备代替人工就好了……”这份朴素的期盼,映照着巡护员在艰苦岁月里不变的坚守。
兰勇:扎根林海的“活地图”
兰勇在官山东河开展兰花重引入项目实施工作
2008年,24岁的兰勇考入官山保护区。迎接他的并非诗画山林,而是蚊虫肆虐、毒蛇盘踞、漏雨湿冷的生存考验。这些野性棱角,却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倔强。每天巡山,他总第一个跟上,帆布包里装着记录本和图鉴。为确认一株植物,他能在原地蹲守一小时。短短一个月,他便认全了保护站周边30种重点保护植物。2011年,当多数人争取机关岗位时,兰勇却递交申请,毅然回到极其艰苦的西河保护站。跋山涉水,荆棘丛生,他早出晚归,手绘地图,只为熟悉每一条巡护线。布设红外相机时,为找到最佳点位,他反复攀爬陡坡、穿越灌丛。当首次拍到豹猫、白颈长尾雉的珍贵影像时,所有辛劳烟消云散。他从此对鸟类着了迷。为捕捉珍稀鸟类的展翅瞬间,他趴在泥地半小时纹丝不动,任凭蚊虫叮咬。凭借这份痴迷,他先后发现20余种官山鸟类新记录。2019年,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兰勇,再次选择回到更艰苦的东河保护站。他开垦菜地,自制晾衣架,自学水电维修。最忙的两年,他累计超勤63天。儿子在作文里写道:“最怕爸爸手机响,一响他就要进山,说山林里的动植物在找他帮忙。”说到此处,兰勇满怀愧疚却无悔。17年间,兰勇踏遍官山90%区域,参与11项科研调查,记录10万余段珍稀野生动物影像。同事称他为“活地图”“全能王”,他却说:“我只是官山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守护生态的初心,如星辰照亮林海。
吴毛山:青山筑就的“铁盾”
吴毛山(左)与同事们在巡护途中饮用溪水
“我是林子里长大的娃,当兵教会我骨头要硬。这青山绿水,就是我的命。”1989年,吴毛山脱下军装,一头扎进官山的莽莽林海。巡护路上,最严峻的考验往往来自觊觎山林的不法之徒。2013年深秋,接到线报的吴毛山带领队员在横排林场山坳彻夜蹲守。破晓时分,当偷猎者的身影刚晃出山口,他如猎豹般猛冲而出。寒光一闪,对方竟亮出砍刀!吴毛山毫无惧色,凭着在部队练就的身手和一股护林不要命的狠劲,瞬间夺下凶器,死死摁住对方。这样的惊险,只是他巡护路上的寻常插曲。经他之手阻止的乱捕滥猎不下十几次,救下的珍稀动物少说也有二十多只。吴毛山深知,守林不能仅靠巡护队。他的脚步踏遍了官山周边十几个村子的每一条小路。对曾以打猎为生的曾大爷,他三天两头上门,不谈空道理,而是实打实帮其琢磨养蜂、种药材的生计,跑销路。最终,曾大爷放下猎枪,带着儿子加入巡护队,成了吴毛山的得力搭档。36载寒来暑往,青丝染霜。他亲手绘制的17张保护区地形草图,每一处珍稀植物的生长点都了然于胸;厚厚的36本巡山日记,密密麻麻写满了对这片山林的深情。问他退休后想干啥?他咧嘴一笑:“接着巡山呗!当个义务巡护员,直到走不动那天为止。”
周奇:风雪淬炼的“全能哨兵”
周奇(中)和同事巡护间隙休息
2016年进入官山保护区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周奇,如今已是龙门保护站副站长。2022年2月初,连降数日的鹅毛大雪压断线路,龙门站陷入断电断网的困境。“别怕!储备充足,管理局定会救援!”周奇沉稳安抚众人,指挥大家用发电机为照明设备充电。次日雪稍歇,站长李存海抄起工具:“不能干等!清雪开路!”第三天,道路在队员与路政人员合力下疏通。灾情初定,李存海立即指示周奇:“无人机东飞,拍清山林受损情况!”作为官山首批持证飞手,周奇驾轻就熟。2017年考取执照以来,他多次执行热点图斑核查、灾情勘测任务,在全省森林扑火比武中屡获奖项。面对新手,他倾囊相授:“打杆要稳,方向要熟,敢试多练就会了。”扎根基层9年,他踏遍铜鼓辖区山头,布设红外相机400余台次,整理8万余段珍贵影像,其中10次登上央视,为科研积累了海量数据。暮色中的龙门站,常飘出热烈讨论。面对新上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周奇对新入职的计算机硕士鹏鹏说:“AI技术在保护区管理潜力巨大,你得带大家多学新技术。”他常与同事共勉:“年轻人既要传承老一辈铁脚板精神,也要用科技提效率。”在周奇身上,“全能型标准化基层林业人”的信念清晰可见——让山林守护既延续坚韧,又奔涌新潮。
康童:镜头里的生命交响
康童在拍摄猕猴
在官山东河保护站门口,常有一群猕猴抓耳挠腮、跳跃嬉戏。每当此时,“00后”巡护员康童便悄然抓起相机,用镜头捕捉“老朋友”的灵动瞬间。初到保护区,新闻学出身的康童也曾迷茫,但很快找到跨界之道——用相机记录。她在安全距离外清点猴群、观察结构、识别个体。2025年,她欣喜监测到猴群新增66只幼崽。“这说明食物充足、环境适宜,我们的守护有了意义!”她深知,记录之外,连接人心更重要。在团队支持下,她策划开通抖音账号,发布的10个猕猴趣味科普视频收获3万多浏览量。网友留言:“第一次如此了解猕猴,它们如此可爱聪明!”康童倍感欣慰,她的镜头正架起公众了解自然、关爱生命的桥梁。保护区的使命还延伸至自然教育,这对康童是全新领域。她一头扎进资料堆,请教前辈,参加全国培训,终获自然教育师证书。端午假期,她巧妙融合“驱五毒”习俗与艾草、菖蒲、粽叶等自然元素,策划活动。孩子们化身“植物小侦探”,通过触摸、嗅闻,感受自然的纹理与气息。一位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用手去摸,用心去感受。”这质朴心声让康童领悟自然教育的真谛——是心的连接,是生命的启迪。从忐忑到从容,康童用创新理念为基层自然教育注入青春活力,诠释着新时代守护者的责任。(岑进 熊勇 钟南清)
(本文图片由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