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自然保护地 > 自然保护区

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东北“水塔”——解码美丽中国的“长白山名片”

2025-10-21    来源: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东北“水塔”——解码美丽中国的“长白山名片”》的报道。

长白山——东北“水塔”,东北亚生态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自然保留地,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吉林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承压前行,厚植绿色底色;通过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破解难题,拓宽转化路径。

如今的长白山,动植物种类丰富,旅游市场“冬夏两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越来越多群众在长白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这是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中华秋沙鸭(2024年5月7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许畅 摄

202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等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表示:“目前,长白山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世界地质公园三张国际名片,正向着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迈出坚实步伐。”

兴绿 点绿成金产业兴

9月28日,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这条串联长白林海的“黄金通道”,大大拉近了京津冀与东北两大板块的时空距离,从北京出发的游客,仅需4个多小时便能抵达长白山脚下。

沈白段开通后的首个中秋国庆长假,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1%,景区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而在山脚下,这个冬季的“冰雪热”已提前升温。松江河镇各家滑雪场,咨询电话此起彼伏,前台记录着滑雪课程需求;二道白河镇的温泉酒店也迎来预订高峰……

“未开先火”这一幕,放在十多年前,长白山人却不敢想象。“冬季封山半年闲”,“旅长游短”仿佛一道解不开的难题。

长白山区的粉雪,质地松散,攥在手里能簌簌滑落,是滑雪者找遍亚洲都难寻的“珍品”;漫长雪期里,林海裹着银装、雾凇凝着霜花,随手一拍就是能当明信片的冬日画卷;更有满族、朝鲜族的老手艺给这份“冷”添了层暖乎乎的文化温度。

如何让“冷资源”变成“热产业”?长白山依托“粉雪资源”,做起“冰雪文章”,在传统滑雪项目基础上,丰富旅游业态,推出从山上到山下、从景区到镇区、从白天到夜晚的新玩法,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雪地摩托穿林海”“冰潜天池”等项目格外受青睐,游客体验感满满。

“雪质特别好,还比欧洲多了份烟火气。”西班牙滑雪爱好者露西亚·巴耶斯说,原以为长白山只有冷,没想到雪场服务暖、民俗体验热。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长白山景区旅游接待人数为70万人次;2024年,增长到340.88万人次。过去“夏季游客占八成”的单季依赖,如今变为“冬夏两旺”。

冰雪旅游热,是长白山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白山管委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主线,聚焦“避暑、冰雪、康养、文化、运动”等重点领域,谋划旅游和绿色产业项目,努力将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产业的“高价值”。

生态的好底子,正变成发展的好路子:为特产“穿新衣”,长白山滋养的林下参、蓝莓等特产贴上“生态标签”走向全国;旧资源“焕新颜”,因资金链断裂闲置多年的祚荣府旅游商业综合体,被长白山管委会重新盘活升级为恩都里小镇,今年6月中旬开街以来,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超百万人次……

伴随游客需求升级,长白山管委会持续更新旅游产业,不断完善旅游业态,推出“山、水、林、泽、雪”全系列生态旅游产品,打破“冬冷夏热”产业困局,打造云顶集市、雪绒花、和平山地运动公园等项目,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外来投资创业者。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长白山管委会所在的二道白河镇,镇区人口4万多人,各类经营主体10028户,这一高比例生动折射出当地越来越火热的商业氛围。而这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创业者。在“长白之约”咖啡店,来自广州的谢宛莹谈起选择当地的原因,除了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节奏,更看重当地越来越大的旅游市场。

以文旅项目为龙头带动,长白山管委会近年来项目投资建设也呈现加速向好态势。今年,全区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超过97亿元;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现5.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1.8%,多项重要指标创历史新高。

“对长白山而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比起单纯的经济数据,更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底气。”长白山管委会副主任王宏来说。

创新 保障绿富同兴可持续

今年8月17日,《盗墓笔记》又一个“十年之约”之际,超10万名“稻米”(《盗墓笔记》粉丝)如约来到长白山。在二道白河镇,街头的美人松、穿城的白河、连接湿地与森林的步道,“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让“稻米”们感受到一份难得的惬意。

这份惬意的“基底”,来得并不容易。

20多年前,这里曾因“九龙治水”陷入治理困局。地域管辖上,涉及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门功能上,既有林业局,也有保护局……由于权责边界不清晰,经常出现“谁都管、谁都没管好”。令人头疼的还有民生问题,那段时期,受制于跨部门协作不足、民生服务质量不高,围绕社区服务以及景区管理的投诉信一封接着一封……

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长白山管委会,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对长白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从根本上破解“各自为政”的困局。

长白山管委会成立后,先从职能整合破题:将分散的生态管护职责合并,组建长白山保护中心,对全区域生态保护“一把尺子量到底”;收归碎片化旅游资源,由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统筹运营,改变“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将城镇建设、民生服务划归地方政府,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

冬季供暖,曾是当地群众“吐槽”最多的问题之一。不大的镇子挤着好几家锅炉房,社区、物业、老国企各管一摊,“过冬难”年年悬而未决。对此,长白山管委会牵头成立吉林省长白山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统筹全域的热源调度与维修巡检等,群众也告别了“为取暖奔走”的日子。

多年前,长白山曾出现过“乱采松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曾参与生态整治的长白山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佳春回忆说:“松子贵,采卖松子来钱快。那时很多人进山采松子,为图省事,直接砍松树枝,看着都心痛!”

长白山管委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态整治,仅是拆违建、关停污染企业,就主动放弃了两亿多元收入;果断停止对外承包松子,11个保护管理站的巡护队员,每天背着装备在林子里转,把乱采乱挖的行为拦在山外……

只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受损的生态才能慢慢“缓过气来”,才能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金秋时节,走在长白山区,层林尽染,山风裹挟着松针的清香,抬头望去,蓝天像洗过般透亮,山间流水潺潺,河水清澈见底。二道白河镇发展日新月异,却被游客冠之为“慢城”,居民游客慢下来,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护得好,日子过得甜,就是人与长白山最生动的“双向奔赴”。

65年来,长白山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底色,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守住绿色本底,创新破题思路,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今,凝结着智慧与坚守,涌动着更加澎湃的绿色动力,美丽中国的“长白山名片”正愈发鲜亮。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