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生态修复 > 有害生物防治

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福建

2023-02-21   来源:福建省林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的多年生草本植物,1979年南京大学将其用作保滩护岸(堤)、促淤造陆的生物工程物种引入我国,1980年在江苏及福建罗源湾等地试种成功,随后在我国沿海地区推广种植。 

早期,互花米草在保护岸和促淤造陆方面产生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繁殖力极强、耐盐耐淹、生长迅速、竞争性强,互花米草在我国近海快速蔓延扩散,造成生物栖息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航道堵塞,影响海水交换,导致水质下降等,成为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植物。 

福建是较早引种互花米草的省份。经过多年生长,互花米草在福建扩散面积已近1万公顷。伴随着种群面积的日益扩张,其对沿海生态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威胁到沿海生态安全,严重妨碍了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后的晋江市蓝色海湾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互花米草防控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打响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战。历时近4个月,截至2023年1月14日,福建省全面完成13.66万亩互花米草除治任务,比原计划提前8个月,除治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年9月27日,福建出台《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9月28日召开全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动员部署会,明确将互花米草治理作为省长挂帅直接抓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纳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同时确定了“一年明显见效、二年基本除治、三年完成修复、长期加强管护”的总体目标和“全民动员、方法对路、科学除治、后期管护、生态提升”的工作要求。省领导密切关注除治进度,多次与设区市党政主要领导沟通联系,并深入福清、罗源现场调研督导,督促加快除治,确保如期保质完成除治任务。沿海各市、县(区)领导也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推动。 

为统筹推进互花米草除治工作,省里成立工作专班,省林业局成立综合协调、文秘宣传、技术服务三个工作组,沿海有关市、县(区)也成立相应工作专班,统筹协调除治攻坚工作。省林业局按照要求建立除治图斑台账和“一日一调度通报、一月一督导推进”的工作机制,实行销号管理。建立专班省直成员单位包片督导制度,由林业、海洋渔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省直部门分管领导带队,其他成员单位组成的督导组,2022年10月和11月分别围绕除治进度和质量开展2次督导,省林业局召开省级专班联络员会议,研究分析督导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建议。截至目前,省、市、县(区)共计开展督导404次。 

为确保科学除治,省林业局召开专家咨询会、论证会,举办2期技术培训班,制作除治视频并印发宣传折页1万份、除治修复技术手册(指南)各4500册。省、市均成立专家技术服务组,分片深入现场技术指导;省工作专班通过日报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各市、县(区)不定期召开除治工作推进会议,先后组织61场观摩会、交流会,通过交流互鉴、示范引领等方式,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良好效应。 

自全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省级财政共下达补助资金2.5亿多元,为除治修复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全省累计投入作业施工机械设备近千台,组织4.8万人次参与除治。各地还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组织当地劳动力参与除治工作,带动群众就业1.8万人,发放劳务报酬0.4亿元。借助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互花米草危害和除治成效,广泛发动群众、凝聚共识、积极参与,营造浓厚氛围。中央、省主流媒体和市县融媒体报道除治攻坚行动达300多条(次)。 

除治后的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有了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正逐步恢复。在除治区,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鹭聚集在一起,或停留,或飞翔;还可看到除治后的滩涂上栖息着众多的雁鸭类、鸻鹬类、鸥类、苍鹭、普通鸬鹚等,并常常发现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2022年11月22日泉州湾石狮水头外线互花米草除治后的光滩上发现5只白鹤,12月12日连江县晓澳镇互花米草除治区发现1只黑脸琵鹭;2023年2月5日观鸟人士首次在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互花米草除治区域发现3只东方白鹳等。互花米草除治区的底栖生物也开始增多,在除治区可明显看到滩涂上洞穴增多,这是底栖生物如各种各样的招潮蟹、弹涂鱼等栖息的洞穴。清除互花米草后的滩涂正重新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构建更加多样、更加稳固的新的生态关系,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闽江河口湿地公园观鸟栈道 

下一步,福建省将按照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和《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持续强化督促指导,进一步抓好除治质量、修复提升、长效管护等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福建力量。 

(一)提升质量,巩固除治攻坚成效 

一是组织开展“回头看”。组织各地在互花米草萌发期全面组织开展自查,省级专班组织开展“回头看”督导,对除治攻坚各环节特别是除治质量进行督导检查。二是督促限期整改。坚持问题导向,对督查和“回头看”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督促限期整改,立查立改,确保除治规范、效果达标。三是开展效果评估。组织技术人员于6月底前运用无人机航拍,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人工核查,对沿海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效果开展监测评估,并提出巩固除治成效的措施建议。 

(二)完善制度,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一是实行监督考核。将互花米草除治、修复和提升任务纳入林长制和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进行年度考核。二是实行报告制度。强化省、市、县纵向协同和部门间横向联动,要求各地在3月至10月的每月月底前上报互花米草修复、提升进展情况,遇到特殊情况实行不定期报告制度,省级工作专班每季度督导推进。三是实行巡护监测。督促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地面网格化巡查,逐个斑块进行自查,充分利用无人机等技术,做到调查监测全覆盖、无死角,发现复发或新入侵的要详细记载、落地上图,建立清单,责成施工单位或滩涂管护责任主体严格按照技术要求限期清除,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清理,确保“斩草除根,除草务尽”。 

(三)系统推进,加快生态修复提升 

一是落实落细任务。督促各地明确除治后每块滩涂的利用方式,高标准、高起点做好生态修复提升规划,5月底前完成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将2023年互花米草除治后生态修复提升1.75万亩任务落地上图,建立任务清单。二是做好苗木保障。在前期已组织培育红树植物容器苗木935万株、南方碱蓬500万株、芦苇100万株、短叶茳芏50万株、海马齿50万株、马鞍藤30万株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苗木需求测算和供需对接,积极做好苗木保障。三是加强督促指导。督促指导各地根据不同乡土植物种类、苗木类型,把握时机,及时组织种植。发挥技术组专家作用,指导地方做好修复提升的规划设计和项目策划实施;推动省直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指导各地策划提升项目,将互花米草除治与美丽乡村、美丽海湾、城市滨海公园、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系统推动,打造全民共享的美丽滨海湿地景观和绿意空间。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