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草科技 > 科教新闻

让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牢牢扎根

2022-11-01   来源:​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看着一棵棵西伯利亚红松,从幼苗一点点长成了茁壮的大树,从一片小树林慢慢绵延成一片林海,新林林业局生态修复管理科科长韩贵杰的目光总是充满深情。

他轻轻抚摸着树干,凝视着眼前的这一片苍翠,骄傲、欢喜、爱惜……所有的情感涌上心头,那是对兴安岭莽莽群山最浓烈的爱。

此刻,他最想把心里的感受分享给一个人,一个把毕生都献给了西伯利亚红松引进和培育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师父——张美钧。

他把西伯利亚红松的照片、视频发给远在山东颐养天年的师父张美钧时,已是85岁高龄的张美钧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也是他倾尽心血培育出来的“孩子”啊!视频电话的那头,白发苍苍的张美钧笑了,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片苍翠的红松,是他们师徒两代人用心血浇灌的,这份情感,只有他们彼此能懂。

自1995年开始引种西伯利亚红松至今,新林林业局已累计栽植西伯利亚红松面积5000余亩17万株,苗圃培育西伯利亚红松幼苗130余万株。

这一组数字背后,是新林林业局多方努力,西伯利亚红松几经周折,落户新林的成长史;也是几代新林人为引进这一树种所做的奋斗史;更是大兴安岭生态建设的发展史。

初见:青山绿水共见证 愿为红松付此生

人们经常会说“人挪活,树挪死”。西伯利亚红松,它的故乡在俄罗斯,能够在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的群山上扎根生长,这是个奇迹,创造这奇迹的是一代又一代兴安林业科研人。

长期以来,大兴安岭的树种单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林业工作者。增加树种数量,优化林木结构,丰富林木种质资源,这是很多有识之士探索研究的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东北林业大学赵光仪教授为代表的林业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证实:在漠河偶然发现的红松是西伯利亚红松,最有极强的耐寒性。西伯利亚红松有“俄罗斯第一造林树种之称”,具有多种优良品质和经济用途。大兴安岭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土壤条件与西伯利亚红松分布带的气候、土壤条件比较接近,具备引种的可能性,若引种成功,对于丰富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组成,改善森林品质,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1992年初,东北林业大学立项研究引种西伯利亚红松,新林林业局积极争取到参与项目试验的机会,将试验项目落实到营林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碧洲林场,由张美钧和林淑云夫妇两位营林高级工程师主持,并把碧洲林场确定为试验基地。

这样的重任交给张美钧不是偶然,在新林林业局,说起“林业铁人”张美钧工程师,那是家喻户晓的名人。1965年从山东农学院林学系毕业,他和恋人林淑云毅然投身到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中来。在碧洲林场的35年里,条件再艰苦,他都不改初心,在没有任何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他先后取得了“樟子松直播造林法”“落叶松无性繁植”“雪藏苗木法”“塔头方育苗造林法”等二十余项重要营林科研成果,解决了诸多营林生产中的难题,为大兴安岭的林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丰富大兴安岭林木种类,张美钧曾自发进行引种小兴安岭红松的试验,遗憾的是,由于大兴安岭的低温、干旱,4年心血付之东流。

碧洲林场成为西伯利亚红松实验基地,这样的机会让张美钧激动不已,他开始进行播种育苗试验,先后培育苗木7万余株,解决了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工作的第一道难关。1995年以后,又陆续开展了种源试验、海拔差试验及优树子代测定试验等多个造林项目,几项试验造林的当年成活率均在95%以上。他侍弄西伯利亚红松苗木像侍弄新生婴儿一样精心。经过严密防寒措施,树苗安全越冬后的第二年,留床苗又获得90%以上的保苗率,保苗1.4万余株。

当时,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开展,新林林业局还在碧洲林场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给张美钧和林淑云夫妇配了3个助手,他们都是业务骨干,大学刚毕业不久的韩贵杰从此成为了张美钧的助手和学生。这几个年轻人一直在张美钧和林淑云身边工作,即使是在1996年至1998年森工企业特别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放弃过。

扎实的工作获得了连续三年的成功,课题组从引种试验的全局和长远考虑,又进一步扩充了试验内容。首先是从尚志县帽儿山林场调来3千株66个家系优树子代苗,装容器杯培养一年,培养好的幼苗用于上山造林,为将来建设种子基地做准备。又从漠河县苗圃调入蒙古种源,准备与原有种源一道进入种源试验。

为迎接造林试验,寻找适合西伯利亚红松的造林地,张美钧领着科研小组,几乎跑遍了碧洲林场沟沟叉叉,经常是步行几公里,甚至是十几公里。从1995年至2000年,先后进行了种源试验、适应性试验,在各造林试验中苗木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随着西伯利亚红松的引种成功,一个更深层次的课题又出现了,如果大面积营造西伯利亚红松,其种源依赖进口成本太高;用已上山红松苗做母树,要等到30年后才能结实,影响西伯利亚红松的大面积推广。课题组经过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得出结论:用5到10年生的樟子松作砧木与西伯利亚红松成熟母树的枝条相嫁接,只需8年多的时间就能够结实,它不仅具备西伯利亚红松的所有特点,还兼有樟子松抗干旱、耐瘠薄的优点,更适应于大兴安岭的地理条件。

新林林业局领导得知课题组的设想后,立即拨付专款4万元。1996年4月,张美钧同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一起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在新西伯利亚考察的6天里,他们实地考察了西伯利亚红松的生境、生态特性。在同俄罗斯林业专家座谈交流中,认真地听,反复地问,仔细地记,掌握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张美钧在母树林里精心采摘了1502株枝条,用国内带去的棉被夹冰块裹成三个40公斤重的大包,在随团同志的帮助下,背着大兴安岭未来绿化的希望,踏上了归途。在八九天漫长的旅途中,5次中转换车,张美钧都想方设法搞来冰块重新包装,忙得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由于连日奔波劳累,在赤塔站换车时,他竟昏倒在候车室里,经俄方医生抢救才苏醒过来。4月30日凌晨,当他和接站的同志用手推车把枝条送进6公里外的林场苗圃地窖后返回家,一头栽到炕上昏睡过去。

5月初,张美钧在妻子林淑云的帮助下在苗圃和西山开始嫁接,为了抢时间,他们早起晚归,为每株苗木都挂上标记牌,并用灌木枝加以遮挡保护。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嫁接的苗木当年成活率达83.5%,走出了我国西伯利亚红松无性繁殖的第一步。

1997年春,俄罗斯西伯利亚红松研究所的所长一行三人对新林林业局碧洲林场进行了一次回访。俄罗斯专家调查后说新林林业局西伯利亚红松生长情况不弱于俄罗斯同类地区,这更坚定了他进行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张美钧的名字登上了《山东名人录》,他的身影走进了山东电视台,家乡掖县县政府和人事局先后三次发来公函和调令,并许以工资、住房、子女就业等优惠条件。家乡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没能动摇张美钧的信念。

三十多年,与他同来的28名同学相继离开了大兴安岭,留下来的多数也都担任了县级以上领导职务,而他当过的最大“官”是股级营林队长,并一直工作生活在最基层碧洲林场。1996年他退休了,但退休没退岗,继续干着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他除了每月880元的退休工资外,没索取过一分钱的额外报酬。

2000年,张美钧因身体原因回到山东老家休养。惜别兴安岭,张美钧有太多的不舍,这里有他的青春和汗水,有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

此去应知山水重,已为初心付此生。大兴安岭的山山岭岭会记得他的足迹,他带领职工亲手栽下的1800多万株树苗,正在茁壮成长。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世只为一棵松。他最难舍的还有西伯利亚红松,那是他倾尽所学,用心血培育的“宝贝”。

成长:衣钵传承守初心 接棒科研勇攻关

如今已是新林林业局生态修复管理科科长的韩贵杰一直牢牢记着师父张美钧离开大兴安岭时对他的嘱托:一定要让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牢牢扎下根,让它长成一片森林。牢记这个嘱托,接过这个重担,他一直努力前行。

1994年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韩贵杰成为碧洲林场营林大队技术员,并师从张美钧工程师进行西伯利亚红松引种研究工作。这是命运的安排,从此他的事业和人生便与西伯利亚红松牢牢绑在了一起。他跟随张美钧工程师先后进行了西伯利亚红松播种育苗、种源试验、适应性试验等试验项目。

韩贵杰至今都难以忘记看到西伯利亚红松原始林的那一刻,那是2002年10月,他按照西伯利亚红松948引种项目的要求,远赴俄罗斯实地学习考察西伯利亚红松的培育技术。踏上异国的土地,韩贵杰看到一株株俊秀挺拔、高耸入云的西伯利亚红松,看到那浩瀚无际的原始森林,一霎间,他深切感受到老一代林业工作者的林业情结,更懂得了师父张美钧的那份情怀。

在西伯利亚红松种源试验中,为防止栽植中把苗木种源弄混,韩贵杰亲自调配种源号,把苗木一株一株交付到造林工手里,仔细交待着栽植时注意的事项。工人们都抱怨他太认真了,不懂得变通。可是,他知道这些树苗关系到兴安岭林木更新的希望,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粗心。从种子处理、做床、播种乃至苗木上山栽植等工作,他都与工人们一起动手,既当技术员,又当造林工。

林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韩贵杰一头钻进深山,从此不问世事。虫叮蚊咬,风吹雨淋,酷暑严寒,他从没觉得苦。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为了寻找适合西伯利亚红松的造林地,他和科研小组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碧洲林场的山山水水,经常是步行几公里,甚至是十几公里,饿了就吃口自带的凉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为积累试验数据,韩贵杰每年都对造林试验地的苗木进行生长量观测,试验地距林场有七八公里远,他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各试验地间,为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试验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并在《中国林业科技通讯》上发表了《新林地区西伯利亚红松引种造林研究》论文,较系统地对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2001年,在新林林业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韩贵杰积极组织材料,进行了西伯利亚红松“948”项目的立项申请并获批准,拓展了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工作的研究范围,加深了研究层次。

2002年,韩贵杰考入营林处,在这里继续延续着西伯利亚红松引种研究工作。他制订了《新林林业局西伯利亚红松推广栽植方案》,筹划了西伯利亚红松扩大栽植的长远思路,对后期新林林业局西伯利亚红松的推广栽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2018年,他结合管护区经济果材兼用林建设要求,制定了《新林林业局2019—2023年果材兼用林发展规划》,从种子购进、苗木繁育及栽植培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拓展西伯利亚红松综合培育措施。一项项成果,是对韩贵杰多年付出的认可,荣誉的背后,是他那颗淡名利的心。

成材:莽莽青山终不负 红松已是兴安骄

西伯利亚红松引种项目周期长,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也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支持。在新林林业局,还有很多人像张美钧、韩贵杰一样在为西伯利亚红松茁壮成长默默做着奉献。

2001年,新林林业局与大兴安岭林科所共同申报的西伯利亚红松“948”项目通过原国家林业局的审批。按照项目要求,研究人员进行了种源适应性试验,组团到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红松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完成了购买种子、苗木、采集接穗的任务并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回国后,研究人员及时进行苗木培育和种子培育,推动引种工作进一步开展。该项目于2007年通过了原国家林业局的验收。

2002年,在西伯利亚红松引种成功的基础上,新林林业局制定了西伯利亚红松树种推广栽植实施方案,对扩大西伯利亚红松苗木培育及造林规模、试验地管护等各项工作进行了重点规划。并按方案要求,每年都结合营林生产计划,有选择地落实部分西伯利亚红松栽植任务,逐渐扩大其栽植范围和规模。同时,林业局每年都投入资金,从俄罗斯购入种子进行苗木培育,解决西伯利亚红松造林苗木供给问题。即便是在林业企业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也全力保证了对西伯利亚红松引种项目的费用投入,延续了西伯利亚红松的引种进程,不断扩大了栽种规模和范围。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营林部门也助力新林林业局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工作,将其推广栽植纳入营造林计划,解决了造林生产费用问题。同时将西伯利亚红松早期定植场地纳入全区母树林经营管理范围,每年都按母树林经营计划安排进行抚育经营,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经营。

自1995年开始进行西伯利亚红松造林试验,近三十年来,新林林业局先后在局属各林场栽植西伯利亚红松5000余亩,栽植西伯利亚红松苗木近17万株,现苗圃培育西伯利亚红松130余万株,共完成地理种源试验、立地差试验、适应性试验、优树子代测定等多个试验项目。现第一批(1995、1996年)上山定植的苗木已进入速生阶段,平均树高达4米以上,植株最高达9米,胸径近20厘米,生长茁壮,已经成林。更为可喜的是这些早期定植的西伯利亚红松在2019年已开花结实,昭示着大兴安岭西伯利亚红松自我繁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茁壮生长的西伯利亚红松,展示一代一代林业工作者在优化林木结构道路上坚定探索和实践的丰硕成果,也预示着他们让西伯利亚红松遍布大兴安岭、让新林成为西伯利亚红松第二故乡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韩贵杰告诉记者:“西伯利亚红松如今已进入快速生长期,材质优良的红松,不仅是家具、建筑的好材料,红松果粒还富含卵磷脂、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是理想的保健品,一棵红松结的果实,每年经济效益可达几百元,这是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财富。”

俄罗斯人常说:“西伯利亚红松是祖国的光荣,俄罗斯的骄傲。”如今已经成功引进到大兴安岭的红松,也必将成为“大兴安岭的骄傲!”西伯利亚红松的传奇故事,大兴安岭人还在续写着……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