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科普知识 > 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见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

2020-08-1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中国绿色时报8月14日报道(记者 龙婷婷  本报通讯员 寇敏芳)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大熊猫,一种已知至少生存在地球上800万年的物种,数十万年前曾遍布我国,其足迹北达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缅甸边境。

  在度过漫长残酷的冰河期后,大熊猫栖息地急剧萎缩,其野生种群退蔽至邛崃山、岷山、秦岭、大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成为它们最后的“庇护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最后的栖息地碎片化严重威胁大熊猫生存,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孤立种群,部分微小种群有极高灭绝风险。

  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的象征,是世界人民都喜爱的动物,其栖息地破碎化危机牵动全球关注。保护好野生大熊猫最后的“庇护地”,是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初衷。

  这是一场物种保护格局的升级。

  为让大熊猫在一片完整、连续和更为广阔的家域永续繁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五大山系覆盖大部分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试点区内栖息着1631只野生大熊猫。

  遵循大熊猫生存繁衍习性,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整合投入资金约46亿元,科学有序地实施了重要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科研监测等多项工程,大熊猫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栖息地面积逐步扩大。各地开展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及栖息地动态监测,逐步构建了大熊猫种群监测评估体系,建立起大熊猫种群遗传档案数据库。

  地处我国腹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关键区。

  试点区内的邛崃山、岷山、秦岭、大小相岭五大生态板块,共同构筑成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是长江黄河重要支流的水系分界线,发挥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减少温室效应等多重生态功能。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和垂直自然带类型,孕育了森林、草地、高山流石滩等多样生态系统,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虽然它仅占国土面积0.3%,却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宝库,维护着全国生态平衡。

  这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治理体系的建立。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维护了一个范围更大更整体的生态平衡。通过大熊猫保护工作,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也得以保护。试点期间,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掌握了野生动植物种群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完善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机制,进一步实施雪豹、川金丝猴等种群保护工程,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更有效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通过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强化对试点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与保护实施。

  这是一场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

  试点期间,原有82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打破行政区划被整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所涉及的152个乡镇,经济收入水平整体较低,12.08万人口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如何与大熊猫相处,如何与大自然相处?试点期间,“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创新性地探索和运用,让大熊猫公园管理机构积极与地方政府、与社区百姓、与社会机构互动共建。通过打造园地共建先行区,引导推行高质量产业发展,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支持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所在地方政府,依托试点区促进发展的热情高涨,高品质规划了一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特色小镇、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协议投资500多亿元。

  从简单保护到研究性保护,从保护研究大熊猫本身到保护研究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仅是中国大熊猫保护格局升级,还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周孟棋(星球研究所)


  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从南部的高山深谷到东部的肥沃平原,排布着大小相岭、邛崃山、岷山、秦岭山系,几乎覆盖了整个大熊猫栖息地……

 

大熊猫“琴心”从笼中走出,被放归野外。   何海洋(星球研究所)

  

  一只大熊猫从最南端的栗子坪出发

  公园最南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系——小相岭。相较于北部的群山峥嵘,这里山势趋于平缓,有现存数量较少的大熊猫种群之一。这个种群又被分割成两个局域种群,灭绝风险最高。

  一只大熊猫从栗子坪出发,通过拖乌山生态廊道便能进入冕宁县冶勒,就能与另一个局域种群汇合,放归大熊猫“张想”就曾被拍到穿梭两地。研究表明,偶然的个体交流,就能极大地促进两个孤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然,生态廊道建设能有效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

  同时,林麝、藏酋猴、苏门羚也在利用拖乌山大熊猫走廊带进行迁徙。廊道被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覆盖,其中不乏石棉玉山竹、峨热竹等大熊猫喜食的竹子。

  试点期间,一个与大专院校、科研所筹建的“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在栗子坪建成投入使用,其主要从事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大熊猫野化放归监测的科学研究。就是这项研究为小相岭大熊猫建立了个体DNA档案数据库,先后为小相岭种群野化放归补充了8只大熊猫。

  

岷山地区垂直自然带 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沿着大渡河一路向北到达邛崃山

  如果一只大熊猫往西翻过小相岭进入贡嘎山东侧山谷,沿着大渡河西侧一路向北蹚过河便可到达大相岭或者邛崃山区域,它将与生活在那里的大熊猫种群相遇。

  大相岭大熊猫是六大山系中分布数量最少的种群,其栖息地面积也最小,被河谷地带广泛分布的居民区割裂成3个局域种群,种群生存形势极为严峻。跟小相岭一样,有5只大熊猫参与野化培训,即将毕业被放归野外,期待孤立小种群复壮的一天。

  通过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可以到达邛崃山。兀然耸立在盆地边的山峰间,相对高差可达5000米,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则沿山脉之间长驱直入,高山之间云雾缭绕。再往东,由于水汽不断爬升降温,最终形成降雨倾盆而下,山麓区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高山区高达2000-2400毫米,人称“华西雨屏带”。

  接着穿过大熊猫模式标本发现地——宝兴、大熊猫保护科研发源地——卧龙。大约以海拔3500米为界,大熊猫、金丝猴、猕猴、毛冠鹿、豹猫、小熊猫、水鹿、斑羚等动物主要活动于下方森林里,而在这之上,岩羊、白唇鹿、雪豹、狼、金钱豹、旱獭等高海拔物种则一直分布到雪线。

  

雪中角力 周孟棋(星球研究所)

  

  走过黄土梁走廊带便出川入甘

  邛崃山与岷山之间隔着滚滚的岷江,想要跨越这两座山系唯一方式就是渡过岷江,这是一路最难逾越的地方,从都江堰宝瓶口渡河相对距离短且容易。渡过河就进入岷山的地界。

  岷山,海拔较低处是阔叶林的领地。偏爱湿热环境的野生动物在林间和灌丛中往来穿梭。海拔较高处则是针叶林的世界,冷杉、云杉、红杉、松树等树种高大笔直、终年常绿。从林缘的峭壁和高地间,到林下的竹林灌丛里,再到林冠甚至高空中,动物们纷纷登场,这只穿越的大熊猫也行走其间。

  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是岷山山系A、B两大种群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交流的唯一生命走廊。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为垦殖和茂县至北川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频繁的人为活动致使该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低海拔的原始阔叶林带已被农耕地所替代,野生动物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遗传多样性丧失、物种绝迹等困境。近年来,随着以土地岭为中心的一条宽2-4公里、长23公里的“人”字形大熊猫走廊道的逐步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体制试点后,于2018年在土地岭建设了野外监测系统,总投资约480万元,对茂县土地岭大熊猫走廊、栖息地实行 24 小时不间断无障碍监控,对大熊猫栖息地中动物的迁移、活动、繁衍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盘踞在岷山北部的黄土梁走廊带,连接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岷山和秦岭两大山系,有多达530余只大熊猫通过这个关键生态廊道节点进行基因交流。始建于九环线上的黄土梁隧道竣工,此后往来九寨沟的车辆无需再绕行山顶,不仅避开了结冰积雪的危险路段,也为岷山北部的大熊猫迁移留下了珍贵的生命廊道。行进到这里,这只大熊猫也顺利完成了差不多一半的穿越旅程。

  出了美丽的九寨沟就到了“陇上江南”甘肃,亚热带气候让这片土地飘着鱼米稻谷之香。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甘肃132只野生大熊猫被分割成4个域种群。

  

金丝猴在雪后的林中嬉戏 薛康(星球研究所)

  

  到达最东部的天华山

  告别岷山的西秦岭种群,沿着秦岭山系继续前行,中间有直线距离约110公里的空白区,在这里遇见野生大熊猫的几率较低。

  穿过这片大熊猫分布“低气压”带,便进入秦岭大熊猫种群的核心地带。这里是纬度最高、密度最高的大熊猫分布区。在海拔2600米至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摄氏度,栖息着345只大熊猫,分为6个大种群。成功与华山种群汇合,这只从栗子坪出发的大熊猫完成了它的穿越之旅。

  

扫描二维码,长达8分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视频将呈现不一样的视觉震撼。

   

  打造大熊猫生态社区

  破除“富饶的贫困”

  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的社区普遍位于高山峡谷区域,环境条件复杂,虽然资源丰富,但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社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普遍存在“富饶的贫困”现象。打造“社区利益共同体”,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路径。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是体制试点的要求,更是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划入公园的区域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家园,但整个试点区涉及12.08万人,在外围的临界区域也有不少村庄,村民的生产半径也会深入公园。

  四川省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就曾是“靠山吃山”的典型代表。这里森林覆盖率为97.5%,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环抱村庄,人类与野生动物世代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荥经全县有近50%的土地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其中不乏矿山和水电项目。荥经县副县长黄雄说,划定后试点区内矿山和水电纷纷退出,当地必须要寻找新的发展支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就是产业转型的一大契机,我们通过打造南入口社区,决定发展生态旅游业。

  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52个乡镇建设入口社区的意愿十分强烈,都希望以公园的招牌吸引流量,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荥经区域隶属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既是面积最大、涉及最多县(市、区)的市(州)地区,还是连接小相岭、大相岭、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区,境内野生大熊猫达340只,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

  雅安市提出以主城区熊猫文旅研学核心区为龙头,以“南大门入口社区”、5A级景区、“熊猫老家”为支撑,建设全域性、开放式、活态化的“国际熊猫城”,吸引各方参与共同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园地共建先行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介绍,入口社区是建在国家公园外新型聚居的生态、生产、生活区,兼顾访客接待的“会客厅”功能外,更多是集中安置原住民发展绿色生态的新产业,在可持续发展和反哺生态间找到平衡。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高品质规划了一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特色小镇、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项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协议投资500亿元以上,远高于以往的投入。

  在四川省平武县关坝村,多方力量助推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建设。平武县委、县政府将关坝村作为县生态扶贫的试点村,制定了关坝村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县级相关部门给产业帮扶项目予以支持,投入资金对关坝村道路、河堤进行建设整治,对输电线路进行升级改造,奠定了关坝村发展的基础。

  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片区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设计了大量围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自然教育课程,实现了科研成果向自然教育的转化。同时,佛坪还将自然教育同周边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让周边群众成为宣教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从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方面为社区居民创收。此外,佛坪还雇用分局临时务工人员为安全引导员,增加他们的生活收入,帮扶他们脱贫。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李子坝社区不断加强主动保护工作力度,人为活动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当地社区的收入不再依赖传统农业和林下采集,现有的政策性收入比例已经高于林下采集收入,社区对薪柴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白水江片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7.9%增长到2018年的87.3%,森林植被总碳储量2556.63万吨,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龙婷婷 苑铁军)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