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脱贫攻坚 > 小康生活

集体林改策源地看乡村新貌

2021-08-0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福建三明是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明在全国首创林业股东会,后又率先分山到户、明晰产权。近10年来,三明创新推出“林票”“碳票”,不断探索改革的深化。

盛夏时节,青山如黛。记者走进三明的乡村,探访新时代林改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一句嘱托引领青山变金山

顺着一缕特殊的茶香,记者走进了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邱彩立的家。

一进门,墙上的一张大照片进入眼帘。照片上是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邱彩立的家中,与乡亲们一起喝擂茶、话家常。

原来这特殊的茶香正是擂茶的香气。

一边品尝着由芝麻、陈皮、茶叶一起制作而成的擂茶,一边听邱大姐回忆24年前总书记来常口村调研时的场景。

邱大姐说,当时总书记就站在她家门口,望着眼前的山水,说道:“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顺着邱大姐手指的方向,呈现在眼前的是碧波荡漾的金溪河,倒映着青翠的山峰。依河而建的常口村竹林环绕、白墙黛瓦,荷塘、水景、栈道、木亭散落其间,宛若一个大公园。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常口村分山到户,老百姓经营管护自家山林,劲头可足了。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因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常口村村民过上了“不砍树也致富”的新生活。

一到周末节假日,来这里休闲度假的城里人络绎不绝;金溪江因为水质好、水势平缓,成为皮划艇训练中心;打造了千亩脐橙种植基地,每到秋冬时节,橙香四溢;老村部改造成“两山学堂”,向游客讲述常口村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故事……

今年3月,常口村成为“净零碳排放”社区试点,成为福建首个探索“碳中和”的乡村。

村支书张家顺介绍,常口村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并呈增长态势。为了中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常口村制定方案,将通过一系列低碳减排措施和技术手段,让常口村实现“净零碳排放”。

5月18日,全国首批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在常口村设立主会场,常口村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林业“碳票”的乡村,连绵青山的碳储量将成为村民又一个新增的收入来源。

总书记当年的一句嘱托成为常口村20多年来的发展遵循,常口村守着青山绿水,坐拥“无价之宝”,尽享生态福利。

将乐县常口村林水相依。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黄海摄

一纸合约提高林地生产力

在将乐县高塘镇高塘村,记者看到两片“长相”反差很大的杉木林。

一边是高大粗壮,树木参天,林下平整,而另一边则杂草丛生,树木明显又细又小。

原来这两片紧挨着的杉木林都是在2006年春季种下的。一片因为开展了割灌除草、开沟施肥、间伐修枝等森林抚育经营措施,长势明显优于另一片“自由生长”的林子。

对这片林地开展森林经营的是福建金森股份有限公司。金森公司和高塘村合作,负责这片林地的科学管护与经营,双方按照村集体三、公司七的比例进行收入分配。

金森公司总经理周文刚告诉记者,经过公司科学经营后,这片林子每亩可增加森林蓄积4.4立方米,出材量增加3.3立方米,按照木材价格每立方米1000元左右计算,每亩可增加林木收入3300多元。

在三明,集体林经营主体和公司、国有林场合作的模式正在广泛推广。

沙县梨树村家庭林场主洪集体承包了2000多亩林地,除了发展林下经济和油茶产业外,他和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合作,托管了用材林的管护经营。

洪集体介绍,在他的家庭林场里,劳动力最年长的已经有73岁,最年轻的也有57岁。“能找到57岁的务工者,我已经觉得很幸运了。”

和官庄林场的合作,解决了最令洪集体头疼的难题。

国有林场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提高森林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林农收入。官庄国有林场场长谢汝根说:“我们通过改造提升,能在相同立地条件下让木材产量翻番。”

官庄国有林场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和村集体、经营主体开展合作,通过托管经营、合作造林、股份制改造等合作方式,共承担了6000多亩林地的经营。 

沙县林业局副局长乐代明认为,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林地分散、林地管理缺乏技术和资金等问题,提高了林地科学集约经营水平。

一根翠竹撑起产业兴旺

在位于永安市小陶镇的华福竹制品有限公司,公司门口陆续有林农和收购商送竹上门,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一批宜家公司的订单。

华昌是一家生产竹材胶合板的企业。总经理刘升告诉记者,公司每年能消耗竹材4万多吨,目前平均价格在每吨680元左右。

“小陶的竹材原材料价格相对高一些,因为小陶的竹子材质好,硬度大、纤维长、弹性好,特别适合竹材加工。”刘升说。

在另一家生产竹工艺品的福建天昱竹工艺科技有限公司,一些设计精美的小件家居用品让人耳目一新。可折叠的小桌板、可隐藏的刀叉架、多功能的烘焙用具……这些都是用竹子做的,看起来简约而雅致。

这些产品都是由公司老板自行设计的,全部出口欧洲、日本。“疫情增加了出口的物流成本,但也增加了欧美市场对家居用品的需求,我们的订单量增长了近50%。”设计师老板邱志丹说。

竹林幽幽,绿影婆娑,10万多亩的竹林是小陶的“金山银山”。

“产业带动是深化集体林改最主要的方式。”小陶镇副镇长陈浙勇说。因为竹资源量多质优,小陶已经形成了竹产业集群。全镇有63家竹企业,平均每日用竹量约800-1000吨,本地毛竹产量供不应求,企业原料来源半径拓展至周边300公里内。2020年,全镇实现林竹产业产值23亿元,今年上半年竹业产值达15亿元。

小陶竹产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劳动力不足、产业规划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等。

陈浙勇表示,解决这些困难,政府要和企业共同努力。

小陶正在推进建设闽台产业园,支持闽台合作引进先进竹业加工技术,促进传统竹业改造升级。以此为带动,小陶还打造竹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成立电商中心;依托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建立“康养+旅游+竹业”的发展新模式。

刘升告诉记者,竹家具的市场走势很好,下一步华昌公司也要向下游延伸,做竹材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记者迟诚)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