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年 > 基层动态

河南淅川林业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水源困难地成规模造林亮点

2021-06-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沿着防火通道上山,路边草木茂密,野鸡出没其间。站在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葛家沟村山顶,约1公里外的丹江口水库清晰可见。

2020年,马蹬镇国储林项目开工,涉及葛家沟、青龙、杜岗、黑龙、金竹河5个村,总面积1.28万亩,总投资1.29亿元。不到两年,曾经的石漠化地区、出名的水源困难地,栽下三角枫、五角枫、侧柏等30多个树种,点种的橡子也长出小苗,生机和活力慢慢恢复。

这是淅川县丹江库区最大的一片国储林,除了呵护一库碧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还因为防火道的修建、多树种的配置,成为淅川林旅结合的典范。

水和树彼此呵护。淅川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周桃龙说,栽活1棵树需要200公斤水,而树木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淅川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还是核心水源区。全县17个乡镇有16个在丹江口水库回水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全部在淅川。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淅川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淅川工业实力曾排在南阳市第一方阵。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兴建,为了确保一库清水持续北送,淅川牺牲了诸多发展机会,污染企业拒绝进入、规模退出,库周养殖场相继退出,网箱养鱼和渔船也大幅压减。

与此同时,淅川大力植树造林,着力构筑生态护水防线,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服务南水北调工程。

葛家沟村是石漠化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也是石漠化地区,距渠首不远处的九重阁旁的观鸟平台同样是石漠化地区。

淅川境内石漠化面积高达125万亩,其中亟须治理的50万亩。近年来,淅川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致力建设库区绿色屏障,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完成石漠化治理38.2万亩,打造环库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32平方公里。

淅川人大多记得,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开闸,丹江水一路北上,15天后注入北京团城湖。从此,中国北方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大片国土,开始接受“南水”的滋养。

以石漠化为代表的环丹江口水库宜林荒山绿化,被淅川称为“水源区困难地造林”。监测显示,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109项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二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一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质标准。

这和水源区困难地造林与水质保护相结合密不可分。

困难地造林还有另外两个“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项目优先在贫困乡镇、贫困村石漠化区实施,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用材经济兼用林,2018年以来,在困难地造林区发放土地流转费3000多万元、劳务费8350万元;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实施森林县城、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统筹做好道路、城区、镇区、村庄周边困难地绿化,县城凤凰困难地区域高标准建成5000亩森林公园。

葛家沟项目区是植苗造林。此外,在石漠化严重区域,主推橡子直播造林;在高山、深山区域,持续开展飞播造林。近5年,淅川累计完成植苗造林25.2万亩、直播造林18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

葛家沟是2012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2020年2月18日,淅川县脱贫摘帽。淅川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财力紧张。困难地造林除了加大县、乡财政投入,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全县累计投入17.4亿元,其中吸引社会资本2.6亿元。

淅川的困难地造林实施督导保障。造林督导组包片包乡、蹲点驻守,造林不结束,人员不撤离。县级干部包片区、绿化委主要成员单位包乡镇、乡村干部包项目区,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到一线督进度、解难题、促落实。县里还制定观摩台账,现场观摩、现场点评、现场排序,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绿化氛围。

淅川造林,造得下、保得住。

重点区域的造林任务全部委托市场,造林成活率符合标准才支付造林费用,企业和大户承包、专业队合同造林,包栽包管包活,验收后由国有公司连管3年,造林成活率必须超过85%。河南省林业局技术指导组分包乡镇全程指导。淅川还建成了智慧林业中心,购置应急救援艇、森林管护无人机,结合森林防火通信指挥车,初步形成了陆、水、空“三位一体”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

淅川的石漠化治理仍将继续。淅川县副县长陈光义说:“我们的目标是‘零裸露’。”(记者陈永生 通讯员胡涛)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