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年 > 基层动态

种好每棵树 护好一片林

2021-12-2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冬季防火期,位于北京昌平的十三陵新华社造林站天干物燥。这让文改名变得格外紧张起来。像往常一样,他早早起来,沿着山路来到植树基地,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

这条路文改名一走就是28年。从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变成年过五旬的中年大叔,岁月已在他额头刻下深深的皱纹,但他守望绿色的初心从未改变。

文改名是新华社机关管理服务中心十三陵造林站站长,也是一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为啥选择来这里吃苦?他的想法很简单:“当过兵的人就要懂得服从,组织让我来种树,我就要把每棵树都种好,把这片林子看好。”

安家于山村

造林站负责管理新华社的义务植树区,承担着每年植树1.75万棵和林区养护、安全防火等任务。植树区域位于燕山山脉定陵分区,是一片总面积4200多亩的山地。1993年,文改名带着爱人和5岁的孩子来到这里,成了一名护林员。

望着眼前光秃秃的石头山,起初,文改名也没把握是否真能把这山上种满树,更不知道是否真能让家人一起耐住山里的寂寞。他只是想:当兵的苦吃得,还怕植树?

一家人安顿下来,起初住的是石头垒起来的一间小屋。孩子太小,不可能自己去城里上学,只能在旁边村子里上村办学校。爱人帮着造林站打扫卫生、做饭,干起了合同工的活。文改名也开启了自己的植树护林事业。

工作岗位平凡,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但对文改名来说,日复一日地植树、养护、防火、防盗、防病虫害必须风雨无阻、一丝不苟。

28年来,文改名几乎天天在山里,夏天植树冬天护林,和山里的树一样,深深地扎下了根。

创新植树技术

十三陵山区雨水少、乱石多,山上立地条件差,种树难,蓄水难,养护更难。

每到植树季,文改名最盼望的是下雨,而且是能下透地的大雨。到了大雨天,人家往家跑,他和同事却往山上跑,每人背着一捆树苗,头上雷雨交加,脚下碎石烂泥,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山坡。文改名年年如此,没有抱怨,他说,多恶劣的条件都要一直种下去。

为了提高树木成活率,文改名苦心钻研植树技术。他带领大家因地制宜,开山取石,用石头砌成石堰,防止水土流失,使每棵小树苗都有了自己的“小水库”。首都绿化委员会领导考察后交口称赞,将其命名为“一树一库”模式,并向全市推广。

工作中,文改名善于总结经验。以往植树都是从育林站买容器苗种。这种树苗比较小,雨季种下,到了冬季也只有一尺多高,树尖还经常被山上的野兔啃食,来年长起来就要慢很多,成活率一般只有90%左右。文改名发现这个问题后,加大了植树难度,把容器苗换成3-5年的大苗。虽然背着这样的树苗上海拔500米的山非常吃力,但是成活率提高到了98%。

通过文改名和同事们的多年努力,现在定陵分区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40%提高到目前的86%,96万株树木郁郁葱葱。山上种满了树,文改名的工作重点也调整为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防火等。

继续坚守下去

眼下正是防火期。造林站8个人严阵以待,每天保证有4人去巡山。文改名带头守在站里。

“这片林子靠近村子,防火难在防人。这么多年来,我和许多村民打成一片,处成了好朋友,就是希望他们能多支持我的工作。”文改名说。

不仅要看好自家林子,还得谨防周边火情。

2005年冬天,紧邻的昭陵发生火情,虽然不是造林站的辖区,但是如果火势蔓延势必造成损失。文改名毫不犹豫地带着工人冲进火场扑救。大火扑灭后,他瘫坐在地上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竟不知道自己的眉毛被火燎光了。

28年来,文改名以造林站为家,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棵树。他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获得过全国绿化奖章、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等荣誉。但在文改名看来,荣誉多了,责任也更大。他说:“我要继续守好这片林,为首都增绿添彩。”(赵向往)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