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2022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郭艳玲:加强乡土草种质资源育繁推建设 提升草原生态修复水平

2022-03-1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一方水土养一方草。”草原植被随着地域的不同千姿百态,构成多样的草原生态。草原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形成稳定的群落更需要漫长的、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认在调研时发现,我国拥有野生植物资源近1万种,其中不少为我国独有种。在我国已登记审定的品种中,地方和野生栽培种占比超过30%,育成品种仅占审定草品种总数的37.1%。在草种生产中只重视苜蓿等商品草种的生产,忽视公益型乡土生态草种的繁育与生产。根据库存及2020年采收量统计,生产用种依然以苜蓿和燕麦为主,草种采收量不能满足生产建设需求;在苜蓿商品草生产中,引进品种几乎占到80%以上。

郭艳玲认为,我国乡土草种育繁推正处于瓶颈期,存在研发投入不稳定、研发力量薄弱,草种生产规模小、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低、单产低、质量差,草种基地建设不足、产种能力弱,野生乡土草种引种驯化扩繁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

为此,郭艳玲提出6点建议:

一是区域化布局,建立国家生态公益型长期稳定的乡土草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加强不同地域适宜草原生态修复需求的乡土草种繁育,根据区域自然特性,选择适宜品种开展野生乡土草种引种驯化,科学划定草种生产适宜区域、区域布局、形成草种生产优势区,逐步形成草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并保持10年左右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生态修复乡土草种质资源的稳定供给,提升草原生态修复水平,实现草原生态的可持续恢复。

二是科学制定草种基地建设标准和补贴政策。采取“认证+补贴”的方式推进,改变一次性投资而无后续支持、造成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与产量的弊端,应向生态修复项目那样,持续支持几年。

三是建立国家购买生态草种育种权的机制与基金。打破因品种产权转让而影响扩繁的壁垒。

四是建立生态草种保障性贮备机制。建立草种调节储备库,设立草种储备专项资金,以保障生态建设需求。在草原面积比较大的地区,根据当地草原类型配置草种储备比例,根据每年草原修复面积储备相应比例的草种。

五是鼓励科研人员有序开展乡土草种质资源野生驯化与繁育。出台激励政策,引导草学方面的专家带领青年成立创新草种业团队,对长期深入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给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励基金等方面的激励。

六是提高草种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机械化是优良草种生产实现规模化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劳动力红利时代的逐渐退潮,农业机械化便成为大农业发展的最强动力。(果叮咚)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